“发际线保卫战”蕴藏大商机2017/12/4 12:08:55 来源:《工人日报》 阅读数:
作者: 朱林 近日公布的一组网购消费数据显示,防脱发洗发水同保温杯、猫粮等产品一道成为进口产品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“网红爆品”。 在众多进口产品中,防脱发洗发水成为消费者购物清单中的一抹亮色。 近年来,受环境和生活、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,脱发呈年轻化趋势,网购植发、护发产品的群体年龄下沉趋势明显,许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群体也加入到脱发行列,成为深陷脱发烦恼的主要人群。 因此,“防脱发”——这个在传统认知中原本属于中老年群体的困扰难题,已与年轻人联系在一起,脱发困扰也早已突破了“中年谢顶”层面。 在这种情况下,“如何防脱发”理所当然成为一个拥有广泛刚需人群和巨额市场的新兴产业,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涌入其中寻觅商机。 >>>“发际线保卫战”碰上“双十一” 与往年不同,来自天津的高中教师李雯今年“双十一”的购物清单中多了一样“宝贝”——英国进口生姜洗发水。入职刚刚两年,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已让李雯感到自己头上“日渐稀松”。 “每次梳头都会掉好多头发,尤其是洗完澡后,浴室地漏几乎会被堵塞。” 李雯告诉记者,自己是高三的老师,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自己精神压力倍增。“最近头发越掉越多,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发际线上移。” 前不久“双十一”期间,当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微商大力推荐这款进口生姜洗发水时,李雯便心动了。“反正也得买洗发水,这一款看上去也不错,索性买瓶试一下。”李雯如是说。 李雯的做法并非个例。“双十一”期间,防脱发洗发水一度出人意料地成为最受欢迎的进口产品之一,而在某网店开展的一次促销活动中,10万件防脱发洗发水在30分钟内便告售罄。 在“发际线保卫战”成为全社会各个年龄段消费者关注的普遍话题时,防脱发洗发水在“双十一”成为热销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。 >>>脱发人群年龄下沉 前不久,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依托阿里零售平台消费数据,对外发布了聚焦脱发人群的《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》。数据显示,脱发困扰并非只困扰着中老年群体,目前,社会中主流脱发人群的年龄已呈现明显下沉趋势。 其中,在阿里零售平台购买植发、护发产品的消费者中,90后以36.1%的占比,即将赶超38.5%占比的80后,成为拥有脱发烦恼的主力军;而以70前、70后为代表的中老年群体的“补植”需求却远低于外界的想象。 因此,从年龄上看,一波刚刚迈出校园、初入职场的90后“小鲜肉”和已经成为职场中坚力量的80后被脱发问题严重困扰。 “不光是我,我身边的同事也都吐槽自己掉头发。”李雯告诉记者,她此前购买的防脱发洗发水正是同事推荐的品牌。 另外,让很多人意外的是,很多在校学生也同样深受脱发困扰。 一份清华大学的调查问卷显示,在超过4000名的受访学生中,约25%的学生感到最近一个月发量变少,约20%的学生被人说发际线变高,近60%的学生感到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掉发。 事实上,全世界范围内的年青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。根据美国脱发协会的数据,66%的男性在 35 岁之前便开始脱发了,这其中四分之一的男性在21 岁之前开始脱发。 即时战略游戏魔兽争霸3解说xiaoy开设了自己的淘宝店铺和微店。其中,店铺在售的一款英国生姜洗发水销量一直不错。在其店铺消费的顾客以他的游戏粉丝为主,基本上都是80后、90后。“这个产品销量好,主要还是因为现在大家压力大,脱发现象很普遍。”xiaoy告诉记者。 >>>有效产品并不多见 前段时间,一则关于“绝顶”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单:一名35岁男子由于长时间生活作息不规律加之精神压力较大,年纪轻轻就“秃了顶”,最终因“形象不好,影响公司形象”遭公司辞退。 有网友发出这样的调侃:不少人在摸摸自己的头顶之后,已经默默把防脱发洗发水放进了购物车。 戏谑之余,数据似乎更能说明问题——全球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曾发布《中国市场消费者对掉发现象的认知研究》调研报告,该报告调查对象为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、武汉的1800余位男性消费者。结果显示:60%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头发健康问题,其中54%已有脱发征兆,另外6%有严重的脱发问题。 然而,在如今的防脱发产品市场中,真正符合用户需求,解决用户痛点的有效产品却并不多见。 分析人士指出,市场上虽有各种打着生发防脱发旗号的产品,但细看这个拥有2亿刚需人群、4000亿元巨额市场的产业,却很少有可靠的产品解决痛点。另一方面,市面上的防脱发产品,很多都是针对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的,这种情况下,只有嗅觉灵敏的商家才能抓住创业机会。 最近美国的一家初创公司刚刚获得 7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,开始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注意力,因为他们的产品是针对年轻群体的脱发产品。 另外,在防脱发洗发水功用效果无法确定的情况下,植发手术被视为诊治脱发较为有效的手段。但是,姑且不论植发手术后毛囊的存活率,单是植发手术的高昂费用也让很多脱发者望而却步。再则,国内大多数植发医疗机构也存在虚假宣传、滥竽充数的情况。 “居民楼的电梯间就有植发手术的广告,但看起来很像那些不靠谱的民营医院,令人难以相信。”李雯如是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