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试客经济”:“免费午餐”背后有隐忧2008-8-6 10:05:47 来源:互联网 阅读数:
试用最新潮的化妆品和小家电,试玩最新款的网络游戏,试尝即将面市的食品和饮料……伴随着“试客”家族的日益庞大,“试客经济”正在悄然升温。不过“免费午餐”的背后,隐忧也随之而来。 “试客经济”悄然升温 通过“试用”的方式来推销产品或进行市场调查,早已是商家们惯用的手法,而在“信息爆炸”的年代,没有哪一种方式能比互联网更快地寻觅到更多、更合适的试用者。 从唇彩、睫毛膏到MP3,从饼干、饮料到美容、美发服务,“试客”网站提供的试用品可谓五花八门,包罗万象。除了一些希望打开知名度的陌生品牌,美宝莲、玉兰油、谭木匠等一些国际国内的知名品牌也常常在此现身。这无疑透露着一个迹象:“试客经济”已经悄然升温。 “试客联盟”是众多专业“试客”网站之一,按照网站的统计数据,截至8月3日晚间,这个网站已经接受了超过21万次试用申请,成功申领则超过7万人次。 “试客”一族的“试生活” 在上海一家外企从事财务工作的屠女士,是位典型的“试客”。繁忙的工作之余,她常在几家“试客”网站上穿梭,寻找有吸引力的试用品。“其实过程挺简单的。免费注册一个用户名,在网站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试用品,申请试用并写上理由,等待商家审核,然后就坐等快递公司将试用品送上门来。”屠小姐说,尽管申请试用的成功率并不高,但她很享受这种有趣实惠的“试生活”。 有统计数据说,目前中国内地的“试客”族群已经激增至330万人。对于许多像屠小姐这样的“试客”来说,“试生活”不仅能打发无聊的时间,还带来许多乐趣:能及时领略最新的时尚,能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实现自己的消费计划,更重要的是,与许多“同道中人”有了更多新鲜的话题。 “试生活”的熏陶,甚至将一些“试客”培养成了“试客”写手。他们出没于各大“试客”网站,用简练、优美的文字描述试用产品的心得。除了能更多地获得免费试用的机会外,不少人还可以从商家那里得到不菲的报酬。 “试客经济”催生零售新业态 日渐红火的网络试用催生了“试客经济”,而“试客经济”的日趋成熟,甚至催生了一种全新的零售业态。 2007年7月,一家名为“SampleLab”的商店出现在日本东京的原宿。这家商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出售商品,而是集结了来自众多厂家的试用品。顾客缴纳少量的入会费后,就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入场,体验各种免费的产品和服务。 这种体验式商店如今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中国。上周,上海闹市区也诞生了一家名为“试客广场”(SampleSquare)的白领女性新品体验中心。50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,陈列着各种食品、化妆品、杂志、饰品等。 据试客广场总经理王佳华介绍,在这家特殊的商店里,顾客可以领取各种热门化妆品的试用装,可以亲身体验日本、韩国最流行的健身器材,还能接受美容护肤专家的“零距离”指导。如果顾客对在此试用的产品感到满意,则可登录相关的网站购买,或委托代购。 据悉,在为顾客提供品牌厂商最新产品试用的同时,这类商店也为厂家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市场调查。 “这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,属于体验营销的范畴。”品牌整合营销专家于清教授说,对于厂家、尤其是国外厂家来说,这样的推广方式更具有针对性,而调研成本会低于传统方式。 “免费午餐”背后的隐忧 不过,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“免费午餐”。实际上,与许多由网络引领的新生事物一样,“试客”趋热的背后,也有着不少隐忧。 在“试客”网站注册,需要填写真实身份,包括姓名、身份证号码、固定电话、手机、邮箱和地址。想当“试客”,就要冒个人信息被“转卖”的风险。据说,狂轰滥炸式的电话、短信和邮件骚扰,已经让许多“试客”疲惫不堪,甚至不惜忍痛告别“试生活”。 而一些网站打着“免费试用”的招牌,却需要“试客”们支付快递费或邮寄费。如果遇到不良网站经营者,这些预先支付的费用便有可能打了“水漂”。 因为是免费试用,一些商家对商品的品质并不进行保障。“试客”们一旦在试吃、试用中发生意外,可能因为无法提供有效票据而遭遇维权困境。 一些商家为了制造争相试用、好评如潮的假象,往往会雇用一些“试客”写手。这些网络“托儿”的妙笔生花,难免不会对消费者形成误导。商家这种钻虚拟经济空子的行为甚至被法律专家质疑涉嫌“不正当竞争”。 对于看起来很美的“试客经济”,无论是热衷于网络试用的商家,还是流连于“试生活”的“试客”,都需要冷静一些、谨慎一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