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土化妆品品牌开始走向“正常化” 仅占市场10%2014/1/14 13:17:38 来源:www.zgswcn.com 阅读数:
在乐蜂网CEO王立成看来,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很不正常。
他认为,其中的“不正常”至少包括两点:“目前中国13亿人口,日本是1.3亿。但目前中国化妆品每年的零售总额是2000亿人民币,而日本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在1800亿人民币左右。也就是说,在人口差十倍的情况下,我们和日本一年的化妆品零售总额是一致的。化妆品这个行业,未来在五到十年之内,会有十倍的成长空间是可以预期的,化妆品这个行业可以做出2万亿的市场。”
另外一点“不正常”的是,目前在日本和韩国,洋品牌的化妆品只占到全国化妆品零售总额的5%,在日本和韩国95%都是本土的化妆品。“随着我们本土精细化工的进步,化妆品行业会回到充分竞争的时间段,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”
事实上,王立成所言并非杞人忧天。
邓普顿新兴市场团队执行主席麦朴思表示,中国化妆品市场份额中大约90%被国外品牌所垄断。宝洁公司是中国市场最大的参与者,占据15%的市场份额,其次是欧莱雅,刚刚超过10%。另一个重要市场参与者是Beiresdorf,其著名的品牌包括妮维雅。儿童皮肤护理是一个增长领域,强生公司的产品目前占据超过80%的市场份额。
另据报道,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叶永辉曾表示,一般而言,国产品牌更能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。从发达国家经验看,最大本土企业占本国化妆品市场的份额在15%~25%之间,而中国只有2%,国产化妆品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。
由于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仅占市场份额的10%左右,因此当地企业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。
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表示,2013年国际品牌的纷纷进入与本土品牌形成激烈的竞争,其不断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张,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其在国内的渠道网络与布局。结合品牌形象与渠道网络两大优势,国际品牌将进一步压缩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。
他认为,国产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、三四线城市,这与多种因素相关:其一,商超渠道是日化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,但本土品牌普遍难以承受高额的渠道费用和广告投入;其二,日化行业具有一定的时尚性,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较高,不利于本土企业采用价格战等模式。
然而更加遗憾的是,有不少民族品牌还未成熟就改“外姓”了。
2013年8月15日,美即控股与欧莱雅发布联合公告称,欧莱雅拟以每股6.3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美即控股,收购总额约65.38亿港元。
根据AC尼尔森的报告,2012年美即品牌在中国面膜市场的份额为26.4%,位于面膜行业第一的位置,全年营业额1.5亿欧元,较2011年增长29%。2010年9月,美即控股在港交所上市,被誉为“中国面膜第一股”。
被“远嫁”的还不仅仅如此。2003年底,欧莱雅收购了当时国内市场上占有率达5%的小护士品牌;2004年初,欧莱雅又将彩妆及护肤品牌羽西收入囊中;2008年,以“大宝,天天见”深入人心的大宝品牌被强生收购;2010年,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收购了丁家宜。
毫无争议的是,品牌影响力的养成并不是一日之功,如今知名的欧美品牌更是走过了几十年、甚至上百年的历程,国产品牌任重道远。中国化妆品市场何时能走上“正常化”,还是未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