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料上涨遇上零售寒冬 品牌商减少订单 上游厂家雪上加霜2016/11/17 16:04:38 来源:青眼 阅读数:
作者:涛哥 日前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19亿元,同比名义增长10%。在统计的15个商品类别中,化妆品以4%的增幅,成为继金银珠宝和通讯器材后,增长最为缓慢的品类,这一增幅也创今年来行业月度最低。 如果说,零售寒冬是压在行业身上的第一座大山,那么,近期涨声一片的原料价格,成了另一座大山。 不仅如此,由于品牌商三四季度订单需求萎缩,寒冬已经传导至上游企业。迫于经营压力,已有包材厂家不得已减产应对。 涨声一片 “基础料价格在涨,有些比较厉害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某代工企业研发总监介绍,去年初开始,护肤品的常用成分1.3丁二醇开始涨价,截至目前涨幅达80%,而上月开始,洁面膏、皂类产品中常用的乙酸丁、丙二醇等脂肪酸类原料,以及甘油等基础油脂也开始涨价,涨幅在15%-30%之间,“已经收到了供应商的提价通知。”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,中国市场棕榈仁油的出厂价已从7月底的10500-10800元/吨,涨至目前的11700-11800元/吨,由于该原料主要产地东南亚减产,供应紧张,预测其价格还会持续上升。 棕榈仁油 据了解,棕榈仁油是洗涤品和洁面膏类产品的常用原料。 另一代工企业相关负责人补充,一些多元醇、表面活性剂价格最近也在上涨,平均涨幅在10%-15%之间。 对此,国际原料巨头德之馨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暂时不方便透露,担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。”这,也就侧面回应了原料涨价的事实。 不仅产品原料价格在上涨,就连塑料、玻璃等包材原料,近期价格也上涨明显。 国内一家知名包材企业负责人表示,虽然还没收到供应商的通知,但这两天在香港亚太美容展上,有供应商称塑料价格近期上涨了15%-20%。另一家包材企业负责人也表示,近两个月来,玻璃价格上涨了30%左右,“最近大家都在议论。”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,近年来,包材原料价格整体稳中有跌,只在2014年涨过一次,而最近这一次上涨相对明显。 谁来买单? 对于涨价,一位行业人士表示,与人民币贬值不无关联。 他介绍进口原料都是以美金结账,棕榈仁油、椰油等一些基础原料大多来自东南亚等地,而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贬值,导致进口品价格上涨。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数据显示,今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大幅下跌97个基点,报6.8592,人民币中间价已连续9日下跌,跌破6.85关口,创8年来新低。 那么,受市场供应、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引起的这波涨价潮,最终会是谁来买单? “只能代工商自己消化。”上述代工企业负责人表示,目前代工企业的整体销量是下降的,但在议价上,代工企业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,因此不可能将成本转移到出厂价上。 这一点,其实是代工企业的共识。 由于目前代工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,因此品牌方在厂家的选择上留有很大余地,而在原料上,品牌商大多有其指定的供应商,多重因素导致厂家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,尤其在同质化中低端的产品上相对处于议价劣势,同时,厂家之间彼此压价竞争的情况也就成了惯象。 包材厂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。 “产品价格很多年没涨了,反而一直在往下压。”上述包材企业负责人表示,市场行情景气的时候,品牌方压价,代工企业还能靠走量消化成本,而在萎靡的市场环境中,代工企业的价格更不可能提起来。 由此来看,受这波涨价潮影响,那些以低价走量取胜的上游企业势必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。 如何应对? “减产,要么不接单。”上述知名包材企业负责人称,由于公司覆盖的业务范围较广,因此受到涨价潮的影响不大,加之,10月份公司就已经减产20%应对寒冬。 而减产并非因为原料价格上涨,而是来自品牌方的需求急剧下降。 “预计今年公司的销售额整体下降10%左右。”他说,以往三四季度是生产旺季,而今年却成了淡季,“品牌商大多数在忙着消化库存,原来的还没卖掉,哪敢开发新品。” 不过,在他看来,就今年行业的新品发布来看,护肤品大多是对原有系列的升级。 “说好听点叫升级,其实是变相提价。”该人士认为,今年行情冷淡,已有部分品牌商通过出新包装、新系列等手段提价,如果上游原料价格持续坚挺,不排除这种现象明年更为明显的可能。 “现在是薄利不多销。”前述包材行业人士表示,减产是正常的市场反应,不过生产玻璃包材的窑炉温度需达1500℃以上,因此出于安全考虑,一旦投产就不能轻易停产。由于公司业务覆盖了食品包材、啤酒瓶等领域,可以将化妆品行业的产能转移到其他领域,而一些业务相对单一的化妆品玻璃包材企业,碍于没有其他产品补充,将面临较大挑战。 事实上,在这波涨价潮的背后,可以明显看出零售寒冬中,上游生产企业面对成本上涨所产生的不安和恐慌。“如果在以往,这点涨幅可能觉得不明显,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,成本每增加一点,对上游企业来说都是雪上加霜。” |